1/27/2016

農!本立而道生。

西元2016年1月24前後這兩天的負北極震盪,又讓台灣農業問題如同翻肚的虱目魚一樣浮上了水面,安然度過這波寒流的業者,依舊默默地在四米深的水池底不搶鋒頭。

每當氣象局發布了對農民來說較易有損害的天氣變化後,各個改良場,其實都會不斷呼籲農友們,對於自己的作物應做哪些預防措施,並提供詢問電話。這次當然亦不例外。以下兩則只是自己簡單搜尋"'防寒"關鍵字,就跳出的文章,而全台灣每個改良場,都有針對其管轄範圍內的農作物,提出不同抗寒方式。

農委會籲請農漁牧養殖業嚴防寒害以減少損失
寒流即將來襲,高雄場籲請農友做好疏果防寒措施

當然,理想和實際做法一定有差距,但,

套袋、雜草護根,茂谷柑躲過寒害
水深四米,他的魚塭未受損

以自己溫室內種植的作物來說,洋桔梗本身是個相對較耐寒的作物,因此只要溫室四周圍的塑膠布有放下來,其實受到寒害的機會不高,因此暫不列入討論範圍。(但,這次還是讓自己內心很抖,從農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低溫,溫室內只剩攝氏4.7度阿。)



平常時,是否給予植株合理化的水分管理和施肥,就決定了遭遇逆境的的抵抗性,這時候抗寒動作的進行,也就更能降低寒冷氣候傷害。

小番茄在攝氏15度就容易出現低溫障礙、洋香瓜更是個比小番茄還害怕低溫的作物。除了平常時的植株健康管理,這次寒流尚未來襲前,我們就已著手進行抗寒的準備了。像是肥料比例的調整、有機農業使用的抗寒油劑全株噴灑、小番茄成熟果實的盡速採收,氣溫最低的那段時間,溫室四周塑膠布更是全面放下。這些動作都是為了減輕過低溫造成的植物生理性障害。那要如何取得相關資訊?只要願意請教改良場研究人員或閱讀其出版品,其實非常容易。

當然有些人一定會說,這是因為我們的作物有溫室保護,才能安然度過。但,這幾天,有看到露天地瓜葉因為覆蓋不織布而挺過這波低溫;高麗菜因管理有方,幾乎無受損;水稻秧苗確實保持淹水位高度而保持翠綠;連這次受損比例不低的蓮霧、棗子,也有農友因管理模式不同,受損較輕微。其他作物,或多或少也有抗寒的方法,就算不能完全避免寒害,亦能減輕損傷,端看生產者願不願意做。

務農至今,我們也是遇到了不少挫折。雖說每一次的失敗,都需要找出原因。但,那是為了避免同樣或是延伸出來的錯誤再發生,而不是作為安慰自己或追求同溫層取暖的藉口。


銀行?老天爺?和哪一方對話?

從去年暖冬到今年的多雨,對作為溫室業者的的自己來說,確實是很不好管理的一季,更不用說是露天栽培的農友們了。但,災損補助,看在自己眼裡,更像是摸頭用的慰問金,以小番茄來說,一分地補助5000元,若以我們使用嫁接苗的生產者來說,連一半的種苗錢都不夠,更不用說那逝去的收入和付出成本。

但,若因此提高補助金額,只會加速整體產業向下淪陷,真正治本的方式,除了輔導具備設施栽培效益的作物轉作溫室內生產,最近幾年第一線改良場人員更都努力在推行,如何提升農民正確的栽培管理概念。然而,一個場的管轄範圍內農民過多,要每一位皆照顧到是有困難的,因此,除了自行積極請教別無他法。

而設施生產最令人畏懼的,就是那高額的投入資金。但在這個時代,身為農民皆須鍛鍊自己具備一顆強大的心臟:不是和銀行借貸進行投資,就是有跟老天爺搶錢的心理準備。在這部分,自己相信銀行至少還能溝通。而且,穩定的收入,比跟老天爺賭博更能令人心安。


農業當然不是只有自己陳述的那麼狹隘,其他部分個人並無接觸,當然就不便發表。只是我相信針對天災預防,一定也有解套的方式,端看生產者評估利潤和可做到程度之間的平衡。

除了加速產業整體提升,也有許多人在這次發出了開辦農業保險的聲音。自己對於這方面極度不了解,但,在台灣,一個如此高風險、專業度參差不齊的產業,要繳交多少保費才會有公司願意做?一樣的天災,不同管理栽培模式,就有不同災損程度,賠償的認定標準該如何訂定?以身為農民的角度來看,自己贊成這樣的政策開辦,因為除了溫室,又多了一項降低自身風險的工具;但,以農政單位的角度來看,一個目前看來各方面皆穩賠不賺的工作,慰問金發放就能安撫情緒,何樂而不為?


產業形象

農業,和其他行業一樣,並沒有甚麼特別,只是我們比較常跟老天打交道罷了!XDD
若想要扭轉長久以來的老殘窮印象,只能靠在裡面奮鬥的農友們共同提升技術水平。有了穩定的技術,無論是國內市場或是國際市場,才有本錢與他人競爭,這是真心話。

1 則留言:

臺中農夫 提到...

農業經營,也須靠一些智慧與運氣,並不一定完全要靠天吃飯,很多案例顯示,有人因在天災之中,絕地逢生,竄出一片天,成就農業而致富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