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/27/2016

農!本立而道生。

西元2016年1月24前後這兩天的負北極震盪,又讓台灣農業問題如同翻肚的虱目魚一樣浮上了水面,安然度過這波寒流的業者,依舊默默地在四米深的水池底不搶鋒頭。

每當氣象局發布了對農民來說較易有損害的天氣變化後,各個改良場,其實都會不斷呼籲農友們,對於自己的作物應做哪些預防措施,並提供詢問電話。這次當然亦不例外。以下兩則只是自己簡單搜尋"'防寒"關鍵字,就跳出的文章,而全台灣每個改良場,都有針對其管轄範圍內的農作物,提出不同抗寒方式。

農委會籲請農漁牧養殖業嚴防寒害以減少損失
寒流即將來襲,高雄場籲請農友做好疏果防寒措施

當然,理想和實際做法一定有差距,但,

套袋、雜草護根,茂谷柑躲過寒害
水深四米,他的魚塭未受損

以自己溫室內種植的作物來說,洋桔梗本身是個相對較耐寒的作物,因此只要溫室四周圍的塑膠布有放下來,其實受到寒害的機會不高,因此暫不列入討論範圍。(但,這次還是讓自己內心很抖,從農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低溫,溫室內只剩攝氏4.7度阿。)



平常時,是否給予植株合理化的水分管理和施肥,就決定了遭遇逆境的的抵抗性,這時候抗寒動作的進行,也就更能降低寒冷氣候傷害。

小番茄在攝氏15度就容易出現低溫障礙、洋香瓜更是個比小番茄還害怕低溫的作物。除了平常時的植株健康管理,這次寒流尚未來襲前,我們就已著手進行抗寒的準備了。像是肥料比例的調整、有機農業使用的抗寒油劑全株噴灑、小番茄成熟果實的盡速採收,氣溫最低的那段時間,溫室四周塑膠布更是全面放下。這些動作都是為了減輕過低溫造成的植物生理性障害。那要如何取得相關資訊?只要願意請教改良場研究人員或閱讀其出版品,其實非常容易。

當然有些人一定會說,這是因為我們的作物有溫室保護,才能安然度過。但,這幾天,有看到露天地瓜葉因為覆蓋不織布而挺過這波低溫;高麗菜因管理有方,幾乎無受損;水稻秧苗確實保持淹水位高度而保持翠綠;連這次受損比例不低的蓮霧、棗子,也有農友因管理模式不同,受損較輕微。其他作物,或多或少也有抗寒的方法,就算不能完全避免寒害,亦能減輕損傷,端看生產者願不願意做。

務農至今,我們也是遇到了不少挫折。雖說每一次的失敗,都需要找出原因。但,那是為了避免同樣或是延伸出來的錯誤再發生,而不是作為安慰自己或追求同溫層取暖的藉口。


銀行?老天爺?和哪一方對話?

從去年暖冬到今年的多雨,對作為溫室業者的的自己來說,確實是很不好管理的一季,更不用說是露天栽培的農友們了。但,災損補助,看在自己眼裡,更像是摸頭用的慰問金,以小番茄來說,一分地補助5000元,若以我們使用嫁接苗的生產者來說,連一半的種苗錢都不夠,更不用說那逝去的收入和付出成本。

但,若因此提高補助金額,只會加速整體產業向下淪陷,真正治本的方式,除了輔導具備設施栽培效益的作物轉作溫室內生產,最近幾年第一線改良場人員更都努力在推行,如何提升農民正確的栽培管理概念。然而,一個場的管轄範圍內農民過多,要每一位皆照顧到是有困難的,因此,除了自行積極請教別無他法。

而設施生產最令人畏懼的,就是那高額的投入資金。但在這個時代,身為農民皆須鍛鍊自己具備一顆強大的心臟:不是和銀行借貸進行投資,就是有跟老天爺搶錢的心理準備。在這部分,自己相信銀行至少還能溝通。而且,穩定的收入,比跟老天爺賭博更能令人心安。


農業當然不是只有自己陳述的那麼狹隘,其他部分個人並無接觸,當然就不便發表。只是我相信針對天災預防,一定也有解套的方式,端看生產者評估利潤和可做到程度之間的平衡。

除了加速產業整體提升,也有許多人在這次發出了開辦農業保險的聲音。自己對於這方面極度不了解,但,在台灣,一個如此高風險、專業度參差不齊的產業,要繳交多少保費才會有公司願意做?一樣的天災,不同管理栽培模式,就有不同災損程度,賠償的認定標準該如何訂定?以身為農民的角度來看,自己贊成這樣的政策開辦,因為除了溫室,又多了一項降低自身風險的工具;但,以農政單位的角度來看,一個目前看來各方面皆穩賠不賺的工作,慰問金發放就能安撫情緒,何樂而不為?


產業形象

農業,和其他行業一樣,並沒有甚麼特別,只是我們比較常跟老天打交道罷了!XDD
若想要扭轉長久以來的老殘窮印象,只能靠在裡面奮鬥的農友們共同提升技術水平。有了穩定的技術,無論是國內市場或是國際市場,才有本錢與他人競爭,這是真心話。

1/25/2016

從專業到創業-寒冬中,那燃燒火鳥魂的點鈔機。

2016年1月20號,為24節氣中的大寒,"大寒見三白,農人衣食足",為了春天的豐收,冷是必要的,只是今年暖冬,大寒當天其實挺暖活。

2016年1月24號,是新思惟論壇"從專業到創業"的活動日,台灣不小心被負北極震盪掃到,導致冰箱都還比較溫暖。這種對台灣平地來說的天殺低溫,沒有超高報名費熱情的學習之心,學員是絕對不可能把台大集思的300人國際會議廳由搖滾區往後排塞滿的。







身為鄉下小農婦,為什麼願意來參與這樣的活動?
先說結論。若,這個時代給了我們農民一個做為"訂價者"的機會,時機到了就該好好把握。


過去,農產品的銷售,在市場、產地兩方資訊完全不對等的時空下,農民只能將農產品交由他人訂價,因此,若要獲取較高額利潤,只能等待市況好的"時機錢",消費者要認識到自己,大概就像用肉眼找尋植物氣孔細胞那麼簡單 XD。










後來,隨著網路興起以及2G手機通訊設備的普及,高品質農產品確實藉由口耳相傳,帶給了農民較從前高一些的利潤。但,如同玉衡中醫診所廖院長所說,口碑場很重要,卻很容易在效果出來前先餓死,因此,那時候的農產品,要藉由網路推廣,廣泛度確實較低。

直到臉書、3G智慧型手機的興起,農產品銷售的模式,才真正開始了板塊位移。越來越多農友,藉著這些網路工具,讓消費者更容易認識到自己,甚至有了直接面對面和產地參觀的機會。這次的論壇名稱為"從專業到創業",但對於已然身為創業農民的自己來說,更貼近"從創業到事業"。










但,只是把農產品拍照上傳就會有人主動和自己聯絡嗎?怎麼可能!這次論壇的最大收穫,就是能將講者們一路奮鬥的過程,匯整並轉為合適自身。如同小志志醫師所說,每個人的過去到現在,"沒有任何一塊磚是多餘"。當能意識到自己其實就是"個人人生著作"的作者,便會開始打造個人品牌,他人無法複製亦不會消失。

那,如何做才能將農產品順利藉由網路來進行販售?自己簡單歸類為三個部分:

"品質"是最好的服務

台上講者,皆具有同一特色:至少一個領域的高度專業。蘇一峰醫師被國際高度認可的醫學研究;廖浩欽院長燒掉好幾台點鈔機的青黛膏;楊斯棓醫師永遠充滿梗的高超演說活動技巧;過去外科醫師的紮實訓練,蛻變為小志志醫師作品的強大後盾;魏姐張羅旗下不同餐飲品牌的管理;486大哥找出商品與消費者連接點的推坑能力;以及蔡依橙校長無人能及的專案審慎規劃。

對於一個農產品生產者而言,最大的專業只有一個:如何做出好品質。對消費者而言,品質是最好的服務,也是願意持續支持的最簡單理由。沒有好產品,再會行銷也只是一次性消費。

做好作滿

一次的成功是幸運,那十次呢?蘇醫師屢屢在國際上獲得殊榮,就是實力;為了將那反核的火鳥魂燃燒全台,楊醫師自費環島演講,開始拼圖、完成拼圖,到現在的演講邀約需半年前敲定,直接證明:沒有熱情的演講,不值一聽;人生不是單行道,每一個轉角處都有光景,小志治醫師不斷累積其作品,成為高人氣全職作家。

同樣地,雖說季節影響農產品品質,但盡力維持其穩定,讓消費者每次訂購拿到的商品不會有過大變化。當消費者肯定自己,進而更能感受到身為專業農民的職人堅持,農產品的意義也就更上一層。

跨領域多元化發展

單純地僅在自身專業發展,除非沒有其他人願意容易跨入這項技能,不然,我們皆不知道,何時會有下一台達文西手臂取代自己的位置。而講者們皆以不同的多元化發展,增加自身價值。蘇醫師由微電影招生到報紙醫學專欄;廖院長乾癬治療由部落格到youtube;小志志醫師連結部落格、臉書和出版品的醫學衛教;發現茶陳翊榮老闆、Juice Clinic曾宣靈老闆,從零開始整合產品、通路、行銷;昕園農場經營者林宏燦、張子誼夫婦,跳出農業的窠臼,向外尋求另一種可能;蔡校長將跨領域的教學做得淋漓盡致,受人尊敬。

跨領域的學習發展,除了能轉移自身部分心思,避免忙碌扼殺熱情;還可能藉由各種連結激出的火花,創造不同於以往的產品價值,進而找出更多產品的目標客戶。這不正是楊醫師常說的from collection to connection.

其實,令自己感到驚訝之處,是楊醫師跨界聽講,聽到連台大園藝系的系友座談會都來了。認真到還問我"蟹足管"是這樣寫嗎?(其實是種草莓苗的穴植管)這絕對是感謝楊醫師您新思惟活動當天,cue了我兩張面部猙獰照片這份大禮的感恩回饋。((九十度鞠躬)


當日活動,最感動自己的就是魏姐那20分鐘,完全是這幾年來,自己和另一半的投資金額放大版寫照。遇到挫折時,我們也會失落想放棄,支持我們的就只有堅持,因為知道走在正確的方向,不管再難,跪著也要走完。(而且,還偷放洋蔥小故事,果然是餐飲集團。)